“机器一开始工作,大家都松了口气。”——玉米烘干现场的工作记录。 10月14日,商河县张坊市红顺丰农机合作社园内,两台大型烘干机24小时运转。合作社主任张秉禄站在那儿,手里拿着一本日志,引导着车辆进出,看着屏幕上的湿度曲线。 “我们从早到晚几乎不间断地运输每塔30吨、每塔40吨。”张秉禄说。到目前为止,这两台烘干机主要服务于他们自己的农田。今年情况特殊,持续降雨。地里收获的玉米水分含量高,小农户无法烘干,只好向农业合作社求助。 “一开始我很担心,如果不在家晾干,它就会发芽、发霉。”张秉禄说。合作社开始烘干服务后,迅速ly成为附近小生产者的“紧急避难所”。张秉禄只按成本收费。这主要包括天然气、劳动力和运输成本。 “基本上我们不赚钱,当地政府给我们安装干燥计量表,给我们‘运营补贴’,我们就靠它赚钱。”所谓经营补贴,就是政府根据农业合作社晒玉米的总量进行补贴。安装在烘干机上的仪表实时记录数据,使其能够汇总每日的干燥量、湿度等情况。如果湿度达标,政府将按吨位计算补偿。如今,工会机器实际上正在“运转”。 “食物太多了,堆不起来,机器一停,就有人冲过来。”张丙洛说。 10月14日,济南市章丘区高官寨街道烘干基地,一座烘干塔正在烘干玉米。 (□记者毕胜)□我资料:毛欣欣 图:龚晓蕾 为了提高效率,张秉禄还想出了一个叫“共仓晒”的方法:小户人家粮食少,于是几家公司一起设一个仓库,晒干,然后按比例分配。 “这样可以节省汽油,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排队等候。”院子外,运粮车一辆接一辆驶入。老师们都是湿肚。我正在将 Rokosi 倒入料斗中。玉米在机器里滚动,塔顶升起热气。张秉禄说:“今年天气不好,但我已经等不及了,机器一响,大家就放心了。”烘烤的次数越多,就越需要以安全的方式烘烤。烘干机日夜运转,食物不断被运送,增加了安全风险。 “主要存在两个问题。一是玉米潮湿,杂质多,很容易堵塞管道。二是长期在高温下作业,存在着火的风险。”马成霞,商河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。为此,当地农机、消防、应急等部门联合成立两个专项检查组,对全县12个城镇开展“例行检查”。每个小组分管6个城镇,一一检查烘干设备运行状况、用电燃气安全、消防设备等。“今年我们要烘干的粮食很多,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。”马成霞说。他的手机不断震动,播放着各个烘干站的照片和视频。他比喻道:“今年的烘干区类似于‘三班制车间’。”排起长队。 商河县肇庆市粮食收购局堆场里停满了车辆,检查、化验、卸粮、入库。负责人李兆庆和他的同伴几乎没有休息。精粮销售和干燥还考验储存能力和周转能力。肇庆市粮食收购局拥有烘干机3台,总处理能力为每批次105吨。通常每天可以干燥两批210吨。干谷物分为两类。一种是半干粮,直接进入公司。另一种是完全干燥的,将存放在仓库中,直到找到更好的价格。 “我们各个仓库加起来可以储存粮食5000吨左右。”李肇庆说。 (大洪新闻、大中日报记者 王佳怡、毕胜、毛欣欣)
Leave a Reply